欢迎光临兰州新闻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

有效应对城市极端雨洪

一年一度的汛期又来了,个别城市出现了汛情、灾情。从全国范围看,汛期有几个城市出现洪涝是正常的,各地应对常规甚或超标的洪涝灾害也有丰富的理论遵循和实践经验。可万一遭遇远远超过设防标准的极端雨洪呢?这对特定城市而言是小概率事件,一般年份不会发生。不过,一旦发生,按现行防洪排涝抢险救灾的法规规范而设计制备的应急预案等,可能会出现失灵。如果疏于防范、不知所措或应对失当,城市极端雨洪往往会酿成严重灾害。比如,2021年发生的河南郑州“7·20”特大暴雨灾害就是血的教训。对此,需理性辩证看待。

一要消除思维盲点。既为“极端”,必非常态;非常之时,要有非常对策。应深入落实“两个坚持、三个转变”防灾减灾救灾理念,切实做到对人民生命、政治责任心存敬畏。一旦进入汛期,要强化极限思维、底线思维,对城市极端雨洪的可能发生保持高度警醒。坚决克服麻痹思想、侥幸心理,牢固树立忧患意识、责任意识。坚持未雨绸缪、群策群力,提前编修极端状态下的各种预案;按照预案,做好相应条件下的应急准备,以最高标准、最严要求、最实举措抓好相关工作。“宁可十防九空,不可失防万一”。对于常年干旱少雨城市、缺水城市,要增强洪涝防抗的意识能力,克服麻痹大意、主观主义。对于洪涝易发多发城市、富水城市,要警钟长鸣、常抓不懈,克服厌倦情绪、经验主义。当前,还要统筹兼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,严防疫情汛情聚合碰头、叠加放大。

二要突出保护重点。一旦极端雨洪来临,生命财产登高而处,淹没就难以出现;高处坚固耐用,危险就难以滋生;水利设施有效安全运行,灾害就难以酿成。应对城市极端雨洪,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,不外乎四类。一类是人民生命。要始终坚持“人民至上”“生命至上”。在生命与财产需要取舍时,要毫不犹豫把生命放在前面。对于瞻前顾后的人员,要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,必要时施之以力,坚决动员其远离危险。二类是重要设施。要全力保障城市重要基础设施、交通通信机构、水电气暖设备、医疗教育单位、重大生命线工程等事关人民日常生活公共设施的安全,尽量使其免受洪涝冲击。从宏观上看,超大、特大城市和洪涝灾害风险较高的城市、街区、老城整体上都是重点。三类是低洼地带。过去经常出现的城区积水点,是原有的弱点,也是必须专门处置的重点。四类是水利设施。包括城市以外的水利水电工程和城市之内的相关市政工程。对防洪排涝而言,水利设施更是重要设施。之所以单列,是因为它们的安全直接影响其他重要设施和低洼地带的安全。极端情况下,水利设施失稳失事的概率大增;水利设施不安全,往往在关键时刻加大洪涝灾害的风险与程度,因此要格外重视、首先保证其安全。

三要疏通排洪堵点。防治洪涝灾害的根本途径是迅速泄洪排涝。人给水出路,水给人活路。现实问题是,一些水库、河道、沟渠的行洪排涝通道被堵受阻。比如,一座水库的部分水上库区被占用,溢洪道被人为堵塞,引发水库漫坝的重大险情;一处地铁停车场在设计、施工上均有严重缺陷,挡水围墙不达标,排水明沟上或有土堆或有盖板,挡水、排水能力明显不足。此类问题具有普遍性,一定要全面排查,逐一解决。

四要巩固防御节点。节点是指洪涝防御措施的重点环节,往往是肩负调度防控责任的关键所在。有效防御,是最好的应对。要紧绷防大汛、抗大洪、抢大险、救大灾这根弦,抓好预案准备、队伍准备、物资准备、蓄滞洪区运用准备。要狠抓气象、水利等部门的“四预”工作,建立健全极端天气和重大风险研判机制,规范预报预警信息发布,量化预警和应急响应启动标准。建设城市暴雨洪涝全过程、全要素监测网,实时动态预报水淹位置、范围和过程,实现洪涝风险早期识别。完善城市洪涝灾害预警发布机制,针对不同用户、不同场景、不同需求进行“实时响应、精准定位、风险分级”的精准靶向预警。运用数字化、智慧化手段,对雨洪灾害应急响应全过程进行模拟预演,为各部门协同抢险救灾提供科学决策支撑。编制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洪涝防御专项预案,强化洪涝风险隐患摸查、洪涝风险图的修编应用。城市上游的乡镇村庄要强化山洪灾害防御应对,确保不留隐患。

五要强化应急弱点。汛前,要严肃督查“统一指挥、专常兼备、反应灵敏、上下联动”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运转情况,确保其在极端雨洪状态下有效管用。以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和抓手,建立预警、响应联动机制,量化预警、响应启动标准,增强预案的精准度、及时性、实效性,形成科学高效响应、分层分级处置、有力有序应对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。强化基础救援设施、救援物资储备、洪涝救援队伍、信息平台能力等的建设。按照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”要求,分片区、分单元布控应急抢险救援队伍。建设防洪排涝抢险救灾应急管理案例库,为抢险救灾提供范例。增强主流媒体宣传警示的意识和能力,系统开展极端雨洪灾害应对的干部培训和大众科普,帮助干部群众及时充分获取客观有效信息,引导干部群众普遍增强风险防范意识、理性科学应对汛情灾情。坚定相信、充分依靠、广泛发动群众,实现群防群治。

(作者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)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兰州新闻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4 by 兰州新闻 lzh.hxxinw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